登录 | 找书

老子为道全本TXT下载-殷旵 有这么、为学、孔子-全集最新列表

时间:2025-07-26 01:36 /宅男小说 / 编辑:徐冉
热门小说《老子为道》是殷旵倾心创作的一本宅男、人文社科、未来类型的小说,本小说的主角为学,孔子,有这么,情节引人入胜,非常推荐。主要讲的是:那么,信念呢?我很自然想到它的“兄地”名词:信仰、信条,是吧。但是信念应该没有信仰、信条那么严肃吧,应...

老子为道

小说时代: 现代

小说篇幅:中篇

作品频道:男频

《老子为道》在线阅读

《老子为道》试读

那么,信念呢?我很自然想到它的“兄”名词:信仰、信条,是吧。但是信念应该没有信仰、信条那么严肃吧,应该要洒脱一点,洒脱在什么地方?就是说,我把这个积木到一定程度,我天天得得心应手,有我自己的法了,哎,你们的法是你们的法;现在,我有我的法了,有我的特有模式的法了,出自己的门来了,这门里就有信念。我相信,信念有它自己的东西,信念已经成为模式了。与信仰是不同的,区别就在于它已经成为它自己的习惯了,成为一种习惯思维。

与习惯思维

再讲悟。在悟积木,已经不仅仅是这种超脱。它超脱了积木本的概念,超脱了积木的一般习惯思维。在悟里面,说是积木,亦非积木,是名积木。既是这种法,又不是这种法;在积木吗?又不在积木。在什么?物理,化学,社会,人生,世界,大自然,他在这个积木里面出了三千大千世界。悟,真正是无不为的一种闪光,眼睛只能受光线,悟却能分辨光粒子结构,以及光波的运规律。

这么讲能不能达到解释概念、理念、信念以及秆醒、理、悟的目的呢?不一定。但是,有一个作用应该有,启发你们对这些名词的理解。我们不从名词出发,不从它的概念表面出发,我们从概念的实出发。那么,概念的实又是什么?用语言仍然没法去作出很准确的解释。但是,我们又不能不解释,我们不能不去理解它,怎么办?我们还是去向圣人、伟人、名人请。因为,他们的智慧是我们人类共同的智慧,是时代的智慧。我们借鉴他们的智慧来超脱我们自,我认为是应该的。所以,下面就讲三个经典。

第三部分“三念”与“三”之老子“为”经典

什么是“微”

昨晚我在黑板上抄写好的老子的语录,是《德经》第十四章的开头三句话:

第一句话是“视之而弗见,命之曰微”。视,就是看,表示视觉;之,是代词,指代事物。弗,是指没有。意思是说去看一个事物,却没有看见什么东西。既然你去看应该还是有东西所看,但是又没有看到什么东西。那么,就把这个东西取个名字,做“微”。这个微也成了一个概念,所以,凡是非常微妙的东西,都把它做微。微小、微弱、微妙、微,都与微有关系。那么,这个“微”就是从这个概念中来的。也就是说,没有形。举个简单的例子吧。一位老太太穿针,一小花针的针眼,你们说有没有?有。但是在老太太眼中呢?看不见。这时找一位年人,她穿一下,哎,线穿去了。这个针眼在老太太眼里,太微小了,它存在吗?它存在,但是老太太找不着,看不见。

关于“微”还有另外一种见解,即“见微知著。”荀子有一种比喻,他说:“声音无论多么微小,都能被人听得见;行为无论多么隐秘,都能被人看得见。山底里蕴藏着石,上面的树木就显得泽;渊池里养了珍珠,崖岸就显得不枯。”这是观察中的微妙。

什么是“希”

第二句话是“听之而弗闻,命之曰希。”用心去听,似乎有声音,却又听不到。在我们生活中不也经常有这种现象吗?不去听时,似乎有什么声音,仔去听,又没有声音。所以,把它命名为“希”。就是说这个声音,在你的听觉里只是一种“唏——,唏——”,非常微弱。既然你能听到,它又是存在的,但你又无法用耳朵的功能把它捕捉住,也许是这种声音小得无法震;也许是听觉没有如此锐;也许是听觉思维有心理障碍;也许这就是老子说的“大音希声”。这是一个很奇特的现象,又是我们生活中间的事。

你不集中精去听吧,它又有;你集中精去听吧,它又无。什么原因?说明我们的功能往往在无意识中才能发挥作用。你真要用意识,它又失去了功能,它的功能就减弱了,是意识遮蔽了你的本能。是不是这么回事?我们能不能这么去理解?所以,在这里老子又在强调无为了。我为什么跟你们讲无为?生活中间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?从这么很小的一件事上,都能看出一种无意识的意义。在无意识中,我们的功能表现出一种超越。

举个简单例子,我骑自行车不像你们年人,可以骑在车上任意耍,而我骑车很谨慎,胆子很小。有一次,我骑着车,外放在座上,忽然觉有点冷,就手将外架上拿过来,然两手开把外穿上了。当时,我脑中还在思维,裔敷在无意识中穿上了。穿好,我自己都不知,觉得好生奇怪。以,我几次有意识地松开手,却怎么也不行。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有相似的验,这种验就说明了无意识和有意识对人本有功能的发挥和限制。

为什么我们每个人在无意识中功能能够超常发挥,有意识就不能发挥?问题出在哪里?出在我们的意识里。我们的意识里面概念太多了,太了,太复杂了。一旦你有意识,这些概念都在打架,都在争先恐:“我来!”“我来!”结果呢,谁都不做主,与你打架,来扰你;无意识时,没事了,这些概念没有了,清净了。你那些功能呢?好,没有概念扰我,可以尽情地发挥。这是我们生活中间的东西。

再回到老子那句话上。希,是稀少。你看,不是稀少吗?你大脑中的概念稀少了,人本有的功能不就发挥出来了吗?概念好不好?好,在某些时候是起作用,但是在关键时刻它是不起作用的。所以,在为阶段要损,要损之又损,把这些无关要的概念损掉,这个理就很明显了。

什么是“夷”

第三句话:“搏之而弗得,命之曰夷。”这是什么意思?你去(搏)它,不着。像原始时代,山林发生了山火,人们第一次看见山火,不知火很厉害,就朝山火奔跑,像“飞蛾扑火”,哎呀!火苗好哪。一到跟觉暖和了;再靠近了,又觉有些人了,不敢接近了。是什么东西人?是什么东西使上发热?用手去,转过来,转过去,就是不着。你说没有吧,它又觉到暖和;你说有吧,又不着什么;想搬回山洞吧,又搬不走。这是为什么?去,是平的。夷,不就是平的意思吗?去,“咦——”哪去了?“咦”也许就是一种稀奇的原始发音,这个东西它不着,于是命名为“夷”。夷者,其音从咦,其义从平。

第三部分“三念”与“三”之因斯坦为经典(1)

概念影响智慧

☆、第28章

因斯坦也说:“凡是看不见的,听不到的,不着的,我们不能否定它不存在,因为,不能以我们的意识去判断世界存在不存在。”也就是说,这个世界存在不存在,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。是不是这个意思?

老子在二千多年就有这么一种哲学思辨,这么一种科学的头脑。这三句话看起来普普通通的,一旦这么去理解吧,哎!古人怎么讲得这么玄呀!所以有人将老子的《德经》当作玄学。他们没有将老子的东西从书本上搬到生活中,搬到自然本来面目之中,而是从自然中将它搬到书本上。为什么老子当年骑青牛出关,不想写什么?也许他早已预料:我写了,是害了你们呐。为什么释迦牟尼佛最还要说一句:“我一句都没说”呢?意思是说:我说了这么多是害了你们,你们就将我说的东西都当成书本上的东西,都是当作一个一个的概念,这些概念组成了意识,这些意识又影响了智慧的发挥。而智慧是每一个人都有的,这么一大堆概念、名词将智慧给掩盖了,就像一层层的云将智慧的阳光挡住了一样。

现在,我们就将这些概念的东西,这些意识上的东西掀开吧,看看它的本来面目,让圣人从书本上走回到自然中间,走回到我们的生活中间,然走入我们每个人心中的智慧之光,让我们的智慧之光融入圣人的智慧之光。这不就可以无不为了吗?

现在,我们怎么来理解概念、理念,秆醒、理?我们的悟是从哪来的?不是圣人才有悟,不是大师才有悟,我们每个人都有悟。悟是什么?我这里讲一句非常通俗的话:无师自通就是悟。每个人都能无师自通吗?都能。因为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间、学习中间、工作中间所碰到的许多难题、棘手的问题,都是自己去解决了。

我们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,难全是科书上的东西?全是老师的吗?全是从其他人上模仿来的吗?可以说,绝大多数是我们自己无师自通的,特别是在关键的时刻、关键的环节上,我们完全无法依赖科书,无法依赖老师的,只能是自己悟,独立思考,自我解决。

这就是无师自通,这就是悟,太好理解了,不需要去背那些概念。

第三部分“三念”与“三”之因斯坦为经典(2)

“观察到的不是世界”

所以,因斯坦有句精辟的结论:“我们所观察到的不是世界。”我们如何理解?为什么说不是世界?我们应该这么理解:我们观察到的世界不是世界的全部,而是一个局部。这么个局部就说它是世界吗?我们住在海淀,能说海淀就是整个北京吗?这不对。到了天安门,天安门就是北京,这也不对。不能以偏概全。古代名家说“马非马”就是这种概念,马是马的一种,而不是马的总概念。所以,因斯坦这段话我们理解了,联系老子的三句话去理解,我们就知概念是怎么回事,理念是怎么回事。

我们怎样从概念里面超脱出来,从理念里面超脱出来,然,让我们的智慧发挥出来?我们所讲的是“跨越”,实际上,只要把我们本的智慧发挥出来就是超越。超越了我们的聪明,超越了概念的东西,超越了书本上的东西。这样,无师自通的东西就多了,多好。谁不喜欢?哎呀,我还不知我有没有悟,在怀疑自己,对自己没有信心。悟是什么?还有点扑朔迷离,模棱两可。一讲无师自通,你喜欢不喜欢?我喜欢呐,就接受了。能不能做到无师自通?我做到过呀!工作中间、生活中间、学习中间,无师自通的东西多起来,积累起来,最把它们连成一片,这不就是悟?不就是小悟积累成了大悟,最彻底地觉悟,大彻大悟了吗?你们讲,是不是这么个过程?我们为什么还要从书本里面、名词术语里面寻找答案?为什么我们不到我们生活中间寻找答案?为什么不从我们的心底寻找答案?就是这个理。

“理的跨越”

有人说,概念的组是理念,理念的升华是理

,表现于内的是“明理”,表现于外的是“明礼”。不“理”和“礼”的言行思维都是对理的违背。所以荀子说:“怀着恶意发问的,不要告诉他;怀着恶意告诉的,不要追问他;怀着恶意讲说的,不要听从他;怀有争强气的,不要同他辩论。所以,如果他是顺从理而来的,才能接近他;如果不的,就要回避他。”

他又说:“持礼恭敬,然才和他谈论义的方向;言辞和顺,然才和他谈论义的条理;面从容,然才和他谈论义的真谛。”荀子认为,“持礼恭敬”、“言辞和顺”、“面从容”是理的表现;“义”的方向、条理和真谛才是理的内涵。

第三部分“三念”与“三”之因斯坦为经典(3)

“能够”与“不能够”

因斯坦还有一句话:“凡是不能观察的,都是不存在的。但是这种观点在科学上是站不住的,因为人们究竟‘能够’观察到什么或者‘不能够’观察到什么,那是不可能作有效的断言的。”

因斯坦在与海森伯的谈话中又谈到:“一个人把实际观察到的东西记在心中,会有启发帮助的,我这样说,也许能够更加灵活地解释它。”

他又把话说回头。就像司机开车打方向盘,转弯打过去,马上还又要打回来,方向盘打过去不往回打,那车子不就在原地打转了吗?“矫枉不能过正”。就是说你马上还要回过头去,也就是说否定以,你不能全部否定,到一定程度又要回头,又要肯定。肯定什么?一个人把实际观察到的东西记在心中,还是有一定帮助的,你不能不依赖。这些东西我们都不听,认为这些书本知识都没用,我们不学了。谁说的?因斯坦说的,这不又错了吗?因斯坦说:我说过了吗?再看看孔子的观点。

孔子说:“我们毕竟还是要学而知之”,学还是要学的,关键是看你怎么学。你学的时候,不要把一个东西看作是绝对的,只能看作是一个相对的,你不能把你观察到的东西都当作是全部的,当作一个真实的。它不是真实的,它是化的;它不是全部的,它是局部的。这就是学习的方法,学习的理念。

读书,不能读书,“咿咿呀呀”背一大堆,结果连自己都不认识了。这样的人多着呢,读书读到最连自己都不认识,原因就在概念里面转圈子,读书。书不能说不读,而且要多读,天天都要读,不读不行。怎么读?这很关键。读书,只能使你的智慧越来越暗淡。活学活用,知识都学活了,智慧之光就发挥出来了。为什么有帮助?因斯坦又回头说,“我这样说,也许能够更加灵活地解释它,但在原则上,试图单靠可观察量来建立理论,那是完全错误的。”为什么这样?在《论语》、佛经、老子的著作、《易经》里面都能找出一大堆自相矛盾的东西,先否定、又肯定,肯定、又否定。难说这些圣人、伟人的思维出毛病了?不是,他们的思维非常正常。他们就是怕我们这些凡夫出毛病,所以,他们老是在打方向盘,手里老是拿着扳手在拧螺丝,螺丝太了,不行;太松了,不行,方向盘太打过了,不行,就是这个意思。什么事都要保持中庸、中正。《易经》里面讲“中正”,《礼记》里面讲“中庸”,老子讲中和,墨子讲“中用”。这就是我们看问题要有一个度,不要把什么事看得绝对,不要把什么事看得超越了它的极限。

所以,因斯坦又讲到了“观察”这个问题:“观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。观察下的现象,在我们的量度装置中产生某些事件。”量度装置是什么?如果说因斯坦实验室里面的仪器就是量度装置,那我们上的五官也是量度装置。为什么?我们眼睛所看到的,只能看到多远,有个量,有个度;超声波、次声波,是我们耳朵所听不到的,它也有个量,有个度;鼻子闻东西,品酒大师闻什么酒,闻起来,讲得头头是,非常权威,我们这些人办不到,因为这也有个量和度的问题。品酒大师鼻子闻的功能比我们精确,但还是有限的,他能说这个酒里面是什么成份?能说出它们的分子式?讲得出来吗?讲不出来。北师大化学系的一位研究生跟我聊,他想从《易经》里面找一个课题,找到一种思维方式,他正在研究中药里面的化学成分,怎么样将它们辨别出来。这种中成药是由哪几种药组成,如果把它们混在一起熬成了药,熬成了一碗汤,你能知它里面是哪些成分?每种成分占多少比例?分子结构是什么?一直到现在科学家还未解决这个问题。所以,国外一直没法将中国中药的祖传秘方破译,原因就在这。

因斯坦接着说:“结果,一步的过程又在这装置中发生。它们通过复杂的途径,最产生了觉印像,并帮助我们把这些受在我们的意识中固定下来。”

这个明确了,就是说我们的眼、耳、鼻、、意这些量度装置,作为观察事物的量度装置,尽管它是有限的,有一定量度的限制,但是,我们还不能不用它,还要用它。在一步的过程中,还要用它来作载,将我们观察到的东西通过这装置来产生印像,产生形象,产生概念。然,将这些觉的印像接收下来,通过加工、抽象、分辨、处理,再在我们的意识中间保存下来。作用还是有的,不能说没有作用,问题还在于我们意识中间的东西如何去融通的问题。

第三部分“三念”与“三”之因斯坦为经典(4)

“理”与规律

因斯坦接着更精辟地说:“相信那些对于世界有效的规律,是能够乎理的,也就是说,可以由理来理解的。”

由概念上升到理了。那我们这些概念、印像,这些形象,这些觉的印像上升到概念,概念储存到我们的意识里面,就此为止了吗?还不行。我们认识了这些一块一块的积木是的、方的、圆的、多角的,这些还不够。我们还要会它,怎么样去拼成各种各样的图案,这就要去找它的规律。理是什么?就是规律,就是找到了积木的规则、方法。所以说,理念规律要用理去理解它,没有理不行。

因斯坦在《时间和空间》这篇文章里面又说:“一个概念愈是普遍,它愈是频繁地入我们的思维之中;它与觉之间的关系愈间接,我们要了解它的意义也就愈困难;对于那些我们从童年时代起就用惯了的科学以的概念来说,其是如此。”

实际上我们刚才所讲的就是这些东西,许多概念经常在我们的思维中间,讲到天、讲到人、讲到雨、讲到雷、讲到、讲到火、讲到风、讲到土,这些是不是频繁地入我们的思维之中,而且从儿童时代就入我们的思维中间,入我们的意识中间?但是,这些东西就不是入科学以的这种概念,一旦入科学思维以,那些概念就又不一样了。这就说,我们习惯思维里面的许多概念有误区,有片面、有偏见的东西,所以,因斯坦就讲:“我们观察到的不是世界”,这就一步说明了这个问题。

(13 / 31)
老子为道

老子为道

作者:殷旵
类型:宅男小说
完结:
时间:2025-07-26 01:36

大家正在读
相关内容

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,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,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。

Copyright © 2025 足语书屋 All Rights Reserved.
(繁体版)

联系站长:mail